Architecture China

20 posts
有声建筑 | Sounding Architecture
入围建筑师 | Short Listed

有声建筑 | Sounding Architecture

声音是一种特殊的认知媒介,在视觉失去时或在黑暗中,声音会在我们内心构成某种形象甚至会越过阻碍视觉的墙体而使人们看见更远的世界。 有声建筑工作室成立于2016年,是一所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的设计机构。三位合伙人具有相似的瑞士留学及工作背景,归国后于国内知名建筑院校从事教学活动,并参与包括城市、建筑、景观的多种设计实践。有声建筑工作室关注于讨论物质层面的建筑如何通过空间的组织及建构的逻辑,与场所文脉相互契合,与行为体验相互激发及与自然景观相互勾连。在当今视觉经验主导的世界中,有声坚持将建筑理解为一种与身体知觉密切相关的媒介,在设计中努力拓展感知的维度并探寻意义的深度,意图实现一种触及情感的空间,唤起与自身及外界的沟通与对话。 建筑师介绍 Architect 有声建筑工作室合照刘畅 有声建筑工作室合伙人,瑞士注册建筑师及瑞士工程师与建筑师协会(SIA)会员。本科及硕士就读于东南大学,2014 年毕业于瑞士蒙德里西奥建筑学院硕士,2014-2015 年工作于瑞士马里奥·

旭可建筑 | Atelier Xuk
入围建筑师 | Short Listed

旭可建筑 | Atelier Xuk

旭可建筑工作室由刘可南和张旭于2010年在上海成立,两人是同济大学本科同学。刘可南硕士毕业于同济大学,曾就职于瑞士Herzog & de Meuron事务所;张旭硕士毕业于ETH,曾就职于瑞士Buchner Bründler事务所。同时,刘可南于同济大学担任设计导师,张旭于东南大学担任讲师。 旭可建筑在具体项目中通过对于“建造体系”类型的选择和组合,强化“场地特征”,构建“场所”。旭可建筑认为“建造体系”不只限于造物和空间生产话题,而“场地特征”也不仅是对于当下风景的借和障。在具体项目中,旭可建筑对于这两者关系的讨论和组合,和区域城市化进程中日常生活场景的改变有关,和空间参与者的“

否则建筑 | Office Off Course
入围建筑师 | Short Listed

否则建筑 | Office Off Course

否则建筑于2012年初成立于美国波士顿,目前工作室地点位于中国上海,杭州及美国波士顿。否则建筑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致力于探索和延伸中国当代生活语境下的传统内核。其作品尊重传统文化脉络,强调建筑与自然的有机联系,以独特的视角切入历史遗产的有机更新保护及创新文化生活模式的拓展和讨论,结合地域特征以及建筑类型学的视角,以独立的精神拓展建筑可能的边界。工作室倡导研究与设计并重,着力于对多元化城市的批判,传统材料及现代创新工艺的结合,乡村与城市空间再造的可能性。否则建筑希望通过系统性的整合,在每个项目之初便由多专业的协作来提出创新型的设计解决方案。 张尧(左)黄喆(中)黄立(右)建筑师介绍 Architect 黄喆 麻省理工建筑学硕士,曾就职于西班牙建筑师Antón García-Abril 的 Ensamble Studio

罗宇杰 | Luo Yujie
入围建筑师 | Short Listed

罗宇杰 | Luo Yujie

罗宇杰工作室 | LUO Studio 罗宇杰工作室关注可持续的建造方式,主张以更少的材料,去创造更通用的空间。推崇以自然材料进行建造,运用木建筑(钢木装配式建造技术)进行了持续的研究和实践。探索如何更富创造力地解决一些社会问题(临时建筑如何实现最大程度上的再利用)。除了常规的工作室运营项目外,更致力于改善落后地区儿童的活动、学习空间;关注对(城市和乡村)废弃空间场所、废弃材料的创新再利用;推进基于朴门永续理念下的生态农场(社区)组织和搭建;参与和开展可持续理念下的建造营活动。 LUO studio is committed to creating durable,

柳亦春 | Liu Yichun
入围建筑师 | Short Listed

柳亦春 | Liu Yichun

大舍建筑 | Atelier Deshaus 柳亦春肖像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主持建筑师,创始合伙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客座教授,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特许会员,《建筑师》和《建筑学报》编委。 2001年,柳亦春与陈屹峰及庄慎共同创办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其设计作品在全球超过15个国家和地区参加了诸多重要的顶级国际性建筑和艺术展,并在超过26个国家的专业杂志广泛发表。柳亦春曾受邀在哈佛大学、香港大学、法兰西建筑学院、里昂美术学院等大学及机构作演讲。他主持设计的建筑作品曾获一系列建筑奖项。他的代表作龙美术馆西岸馆曾获英国《建筑评论》(Architectural Review)杂志颁发的新锐建筑奖(AR Awards for Emerging Architecture)

王宝珍 | Wang Baozhen
入围建筑师 | Short Listed

王宝珍 | Wang Baozhen

因园工坊 | Yinyuan Studio 王宝珍主持的因园工坊在保持全球视野的好奇下,崇尚传统作坊式的工作状态及追问式的学习推进。因园工坊的探索主要有四点:建造是本,庭园话语,可游之境,文体与造园。建造是本,是基本原则:一切思考都要回归到最基本的建造,忌空谈。庭园话语,是主要内容:以庭、园为主要组织方式或启动器,探索建筑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可游之境,是理想境地:努力超越可行、可望、可居,试图追求可游。文体与造园,是思想源泉:为多线叙事提供思想与方法的滋养。 王宝珍肖像王宝珍

直造建筑 | NATURALBUILD
入围建筑师 | Short Listed

直造建筑 | NATURALBUILD

直造建筑事务所由水雁飞与苏亦奇于2012年创立。直造将中西方文化的比较研究作为工作的内核,积极地拥抱现实中的矛盾性与复杂性,以及维系一种“日用中常”的态度。一方面我们深入不同的地域,调用在地建造中那些古老的基因和智慧,试图建立一种相对经济的空间机制来赢得使用的自由,以回应当下日益严峻生态与能源的挑战;另一方面我们也试图发掘已普及的工业技术与材料中所暗藏可能性,探索身体感知与环境之间新的潜力,从而在当代生活中延展更广义的自然。 NATURALBUILD was founded in 2012 by Yanfei Shui and Yichi Su. Faced with the complex and contradictory

王灏 | Wang Hao
入围建筑师 | Short Listed

王灏 | Wang Hao

佚人营造 | Untitled Architecture 王灏与裘浙锋创办、主持的佚人营造致力于重塑地方的价值。佚人,是中国传统里所有卑微或伟大工匠的通用词。在遥远而漫长的往昔时光中,“无名”或“隐匿”状态下的工匠们,营造了历史上的民居、祠堂、寺庙、桥亭或府衙——各类具有历史意味的古典类型学空间。佚人营造,把古往今来的建筑视为一个连续体。每一个建筑师,是长达千年的雅集与精神唱和的持续者和阐释者。在这个互文性的集体创作网络中,根植于中国本土的传统是共同的精神源流。 The practice of Untitled Architects is dedicated

袁烽 | Philip F. Yuan
入围建筑师 | Short Listed

袁烽 | Philip F. Yuan

创盟国际 | Archi-Union Architects 袁烽多年来专注在后人文主义视野下的建筑实践,强调技术创新与建筑文化,以及建筑环境与伦理观的有机融合。同时,不断寻求从性能化与人机协作工艺等视角。探索当代建筑的建构意义。提出了建筑性能化建构理论、开发了建筑机器人智能建造软件、硬件装备以及多项生产工艺。 袁烽肖像袁烽 博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客座教授,美国弗吉尼亚大学(UVA)托马斯·杰斐逊教授;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数字建造学术委员会理事;上海市数字建造工程技术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已出版中英文著作十余本,代表著作有《建筑机器人——技术、

李兴钢 | Li Xinggang
入围建筑师 | Short Listed

李兴钢 | Li Xinggang

李兴钢建筑工作室 | Atelier Li Xinggang 李兴钢肖像李兴钢 1969 年出生于中国唐山,1991 年和 2012 年分别获得天津大学学士和工学博士学 位,2003 年创立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李兴钢建筑工作室,现任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 天津大学客座教授 / 博士生导师和清华大建筑学院设计导师。以“胜景几何”理念为核心,李兴钢的建筑研究与实践聚焦建筑对于自然和人密切交互关系的营造, 体现独特的文化厚度和美学感染力。主要建筑作品包括元上都遗址博物馆、 绩溪博物馆、天 津大学新校区综合体育馆、唐山“第三空间” 元上都遗址工作站、 大院胡同

张雷 | Zhang Lei
入围建筑师 | Short Listed

张雷 | Zhang Lei

张雷联合建筑事务所 | AZL Architects 张雷肖像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张雷联合建筑事务所创始人兼总建筑师。东南大学建筑系本科及硕士毕业,瑞士苏黎世高工建筑系研究生毕业。2016 年张雷教授荣获第四届中国建筑传媒奖实践成就大奖入围奖,2012 年张雷教授荣获第三届"瑞士建筑奖”(Swiss Architectural Awards) 提名;张雷建筑工作室被美国《建筑实(Architecture Record)》评选为2008 年设计先锋(Design Vanguard 2008)。张雷教授近年来应邀参加了德国柏林 “土木”中国新建筑展,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中国当代艺术展”

刘家琨 | Liu Jiakun
入围建筑师 | Short Listed

刘家琨 | Liu Jiakun

家琨建筑 | Jiakun Architects 刘家琨肖像刘家琨的建筑实践关注社会现实、尊重地域文脉、融入现场环境、提炼民间技艺,每一个项目的设计试图带着现实感解决当代建筑事宜。他保持着对中国多重传统开放的视野,怀着在现代和传统间取得兼容的信念,致力于将东方的文化内涵转译成当代的建筑语言。他的设计作品体现了当代建筑理念和对传统的精神继承,传达出中国当代建筑罕见的将个人记忆与集体记忆交融激荡的卓越品质。刘家琨始终秉持着对满足人们需求的纯粹信念,不断探究建筑中的适宜技术。他的许多作品阐明了中国民众公共生活与城市文化空间相互交织的关系。 刘家琨主持设计的作品被选送参加威尼斯建筑双年展、艺术双年展等众多国际展览,并多次在中外重要国际期刊出版。曾获得建筑实录中国奖、亚洲建协荣誉奖、远东建筑奖、WAN世界建筑新闻奖2017: Best in Asia / PAC等多个重要奖项,并应邀在法国巴黎建筑与遗产城博物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英国皇家艺术学院、

国际建筑设计论坛报名
新闻 | news

国际建筑设计论坛报名

介绍为开启公众讨论和对话,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包豪斯藏品展的著名建筑师阿尔瓦罗•西扎受邀在第四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家具博览会期间为中国著名家具品牌CAMERICH(锐驰)设计展馆。展出时间为9月8 日至11日,除展览外还将举办一场建筑设计论坛。 今年恰逢包豪斯成立100周年,这在全球引起了广泛关注,同时也表明学院的创始人以及他们的思想和理念在今天仍极具影响力,西扎的作品就是有力的证明。包豪斯的现代方法能够适应我们这个时代的数字化变革以及大规模生产和预制需求,并为设计、材料开发和制造开辟了新的机遇,而这种转变也将影响城市和社会进程。Aedes大城市研究所(ANCB,The Aedes Metropolitan Laboratory)与锐驰以及中国国际家具博览会的此次合作旨在将这些具有历史渊源的方法论和学术策略引入建筑师、设计师、生产商、开发者以及用户的日常工作。 论坛 论坛将为各界专业人士提供一个交流和社交的平台,

南京花园——第十一届江苏省园艺博览会建筑专题展览及论坛成功举办
新闻 | news

南京花园——第十一届江苏省园艺博览会建筑专题展览及论坛成功举办

11月5日,由中国建筑学会、慕尼黑博览集团和中联慕尼(北京)国际会展有限公司三方联合打造的CADE建筑设计博览会2019在上海揭幕,展期历时4天(11月5至8日)。自去年北京首秀之后,今年展会内容全面升级,呈现精彩纷呈的主题展览和引人入胜的沙龙论坛,更云集了数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内外建筑设计大师及行业专家与观展者现场交流互动,关注设计理念及建筑实践,致力于实现建筑材料创新、艺术与科技的完美融合。 作为此次CADE建筑设计博览会的三大特展之一,南京花园——第十一届江苏省园艺博览会建筑专题展集中呈现了园博园的规划设计成果。展览现场人气爆棚,观众络绎不绝,这些正在建设的作品生动地向每一位到场的嘉宾和观众讲述着“南京花园”的美好图景。此次“南京花园”的惊艳亮相吸引了业内外的广泛关注,收获了各界领导、专家和大众的一致好评。 江苏省园艺博览会是展示江苏园林园艺、传承园林技艺、

MAD卢卡斯叙事艺术博物馆:想象力战舰初现
新闻 | news

MAD卢卡斯叙事艺术博物馆:想象力战舰初现

美国当地时间2018年3月14日,由MAD设计的、总投资约10亿美元的洛杉矶卢卡斯叙事艺术博物馆在洛杉矶破土动工,近2年的施工进程,目前已经向世界展现其传奇的叙事创新。 在洛杉矶博览园的上空,四个塔式起重机正忙于建筑作业,楼体的钢架结构平地而起。 2014年,马岩松领衔MAD于国际设计邀请赛中胜出(请戳👈 了解卢卡斯叙事艺术博物馆诞生始末),获得了卢卡斯叙事艺术博物馆的设计权。在2017年6月重新深化修改的方案获得通过。新方案作为博览园的门户,轻然降落在公园的自然环境中,又如一艘”漂浮“的未来战舰,以神秘且超现实的姿态,欢迎四面八方的人们前来体验”想象力所能创造的一切可能性“。 卢卡斯叙事艺术博物馆不仅仅由一系列展览空间构成,还包含电影院、咖啡馆、餐厅以及一座图书馆。博物馆的屋顶将被打造为一个开阔的景观空间,使建筑与周边的绿色植被融为一体。观众可以登上屋顶露台享受洛杉矶的美景,同时以一个全新的视角感受博物馆建筑。

2019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9月29日正式开幕
新闻 | news

2019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9月29日正式开幕

时过两年,大家期待已久的2019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SUSAS),将于9月29日在杨浦滨江正式亮相。与此同时,杨浦滨江南段大桥以东2.7公里公共空间(杨浦大桥至杨树浦发电厂,以下简称2.7公里)将向广大市民开放。 2019空间艺术季以上海的城市更新发展阶段为背景, 探讨城市空间话题,2019空间艺术季立足“ 一江一河” 公共空间开发战略,聚焦“ 滨水空间为人类带来美好生活” 这一世界性话题,为期2 个月,将通过1个主展、13个实践案例展、13个联合展和100多场公众活动,结合“ 百万市民看上海” 等文旅融合策划,向全世界介绍上海近年来遍布全市的各类滨水空间贯通、品质提升的建设成就及未来愿景。 本届空间艺术季以杨浦滨江南段5.

“我们的乡村”亮相CADE建筑设计博览会
新闻 | news

“我们的乡村”亮相CADE建筑设计博览会

2019年11月5日至11月8日,中国建筑学会“两会一展”的年度重要活动之一CADE建筑设计博览会2019(上海)将于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浦东)举办。届时,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李翔宁教授策展的“我们的乡村”主题展览也将在博览会全新亮相,向观众展示当下中国乡村建设的图景。 2018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主题是"自由空间",中国国家馆以“我们的乡村”为主题予以呈现和回应。开幕后,“我们的乡村”立刻引起欧洲各大媒体的广泛关注,甚至被推介为本届双年展必看的国家馆。 展览对中国乡村建设进行了全面梳理和呈现,以“居”“业”“文”“旅”

为一种新的文化而建造
杂志 | magazine

为一种新的文化而建造

在经历了近三十年急风骤雨式的建设热潮之后,一种新的格局正在当代中国逐步显现:或许两个有着决定性影响的因素——经济增速逐渐趋缓以及不断增长的文化的自觉——的双重影响下,建筑和文化的关联日益成为一种如果说中国传统的文化和艺术,当代中国的城市正在建造数以千计的美术馆、博物馆和各类主题的文化中心。 与此同时,文化类建筑是当代中国建筑设计佳作不断涌现的源泉。在设计这一类建筑时,建筑师更少受到诸如预算、工期、功能和形象的束缚而具有更多文化创新的自觉和可能性。这也反映在虽然一些建筑师事务所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和生存发展的需要,也会做一些短平快的商业性设计和大规模住宅设计来养更花费时间和精力,也更能出彩的公共文化类建筑。他们能够清醒地意识到两者之间的差别。同样他们放在出版物和展览中,更多的是文化类建筑。 艺仓美术馆在这期architecture china杂志选取的这些实践中,我们看到的不是对文化的漠视和设计、建造的漫不经心,更不是简单再现传统中国建筑元素或形象的手法,正如我们在过去三十年的建造实践中经常看到的那样,对于园林、斗拱形象的因借。一种基于来自西方的现代主义语言(虽然许多人甚至否定中国建筑文化曾经真正经历了现代化的历程)

建筑师的工作室
杂志 | magazine

建筑师的工作室

一间建筑师的工作室或许是一位建筑师的所有作品中最为独特的一件。因为这是在其自宅之外,第二件审视内心而为自己所设计的建筑: 我需要怎样的空间品质?如何使得空间能够与我的工作方式相协调,并且最大程度地激发灵感、孕育想法?当这一空间是设计灵感与想法的诞生之处,它又是如何被这些灵感与想法所塑造的? 对于许多人来说,建筑师的工作室或许如同一个黑匣子一般神秘。由此,2019年夏季刊的Architecture China将目光投向了14位中国建筑师的工作室。这些工作室,有的是对现有建筑的更新改造,有的是新建的“小”建筑;有的在空间和思想维度上皆有着实验性质,有的则在细节之中彰显建筑师的设计趣味。对于我们来说,工作室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建筑项目,也折射着建筑师的设计思想与工作状态。由此,在项目之外,本期期刊也包括了和这14位建筑师的关于他们的工作室和工作状态的访谈,以文字的形式来呈现潜藏于日常工作状态之中的设计哲学。 建筑师的办公室 许多年轻建筑师和建筑学生渴望到建筑大师的事务所一探究竟: